bet356·(中国)在线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机械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自2018级始(全日制、非全日制通用)

2018-09-13 浏览次数:


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码:085201  

一、领域介绍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工程领域,是以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和解决各种机械在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修理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门工程实践学科,应用非常广泛。机械工程领域涵盖基于各种科学原理的制造工艺类技术,支持不同制造工艺及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装备及其自动化类技术,面向产品、工艺、装备及制造系统的设计类技术,工艺实施及装备运行的控制类技术,保证或改善工艺、产品及装备品质的检测、试验、诊断及质量控制类技术,工艺过程、制造系统或制造企业的信息获取、管理及应用类技术;工艺装备的安装、维护、保养技术等,机械工程领域以机械制造业为主,同时覆盖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需要制造装备或服务装备的各个行业。  

机械工程学科是我校成立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冶金机械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2014年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三个本科专业。1991年开始与东北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000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点授予权,2008年机械设计及理论获批安徽省重点学科。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个硕士学位点授予权,2006年、2009年分别获得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2018获批冶金智能制造与流程管理二级博士点。本学科拥有科技部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液压振动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机器人及先进制造技术、机电液系统设计和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研究等安徽省省级创新团队和优秀校级创新团队。  

5年,本学科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同时,结合冶金及装备制造行业,承担了200余项马钢、宝钢、梅钢等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0多项。  

二、培养定位及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机械工程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能力相联系的专业型学位,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机械工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领域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及撰写论文和科技报告  

三、研究方向  

1.机电液系统的驱动、控制与自动化  

2CAD/CAM/CAE  

3.高速、高效、超精密加工及装备  

4.流体传动与控制  

5.先进成形技术与表面工程  

6.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7.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分析  

8.智能检测与设备状态监测  

9.车辆综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  

四、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其中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基本修业年限为2.5年;非全日制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在基本年限内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校学习最长修业年限不得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同等重要,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今后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支撑。  

(一)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习须按照培养计划严格执行,其中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学校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

(二)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开展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实践时间安排不少于6个月。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课程学习和集中实践结束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机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企联合培养形式。

(五)导师指导是保证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机械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生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应具有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要求的具体化。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总体设计体现下述原则:  

1.在充分考虑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基础上,课程设置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和学科知识面及相关的能力培养等方面,既体现先进性、模块化、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要求,又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真正形成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或教学体系。  

2.课程设置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基础、工程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培养,注重发挥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同优势。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4学分,专业实践为8学分课程学习由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学位必修课总学分为14学分(含专业基础课2门),选修课程学分不得少于10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机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单元      

备注      

学位课      

(学分不少于14,必修课)      

     

1      

13010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1      

公共课必修课7学分      

2      

13010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3      

13010031      

工程硕士综合英语      

3      

60      

1      

4      

13010029      

工程伦理      

1      

20      

1      

5      

13010005      

高等工程数学      

3      

60      

1      

数学类必修3学分      

6      

10040005      

先进制造技术      

2      

36      

2      

专业基础课至少选修2      

7      

10040001      

现代设计方法      

2      

36      

2      

8      

10040011      

高等机构学      

2      

36      

2      

必修      

1      

10040008      

专业实践      

8      


2      

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18学分      

2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在线或慕课自学      

选修课程(学分不少于10      

1      

10040007      

创新学术讲座      

1      

16      

1-3      

人文素养和创新创业必修课      

2      

13010023      

知识产权基础      

1      

20      

1      

3      

13010022      

信息检索      

1      

20      

1      

4      

10040003      

有限单元法及应用(ANSYS      

2      

36      

1      

至少选择4门专业课程      

5      

10040004      

机器人学      

2      

36      

1      

6      

10040006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ADAMAS)      

2      

36      

2      

7      

10040039      

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验      

2      

36      

2-3      

8      

10040025      

机电控制系统      

2      

36      

2      

9      

10040023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2      

36      

2      

10      

10040002      

机械故障诊断学      

2      

36      

2      

11      

10040032      

卷积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2      

36      

2      

12      

10040033      

仿生机械      

2      

36      

2      

13      

10040035      

传感技术与数据采集系统      

2      

36      

2      

14      

10040037      

机器视觉      

2      

36      

2      

补修      

课程      

1      

10040009      

机械设计      



1      


2      

10040010      

工程力学      



2      

注:  

1.单元1——第一学期1-10周,单元2——第一学期11-20周,单元3——第二学期1-10周,单元4——第二学期11-20周。研究生课堂教学任务分别安排在单元123内进行,单元4进行开题准备工作,要求在第二学年九月底完成开题;  

2.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或通过托福考试要求(写作18、口语18、听力14、阅读19,总分77以上)或者通过雅思要求(6.5以上)的可免修英语,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创新学术讲座:创新学术讲座为16学时以上1学分,每次讲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学时左右。  

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其中课内12学时,课外4学时,共计1学分。在第三学期结束时提交与本人论文课题相关的、不少于5000字的学习心得,交学院研究生秘书保管;缺席1次以上(含1次)者,必须从新补修,否则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创新学术讲座的具体安排如下表(选听其中的3项):  

序号      

题        目      

学 时      

时  间      

1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      

4      

1学期      

2      

现代精密机械传动      

4      

1学期      

3      

科技论文写作      

4      

2学期      

4      

专利挖掘与知识产权保护      

4      

2学期      

5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4      

3学期      

6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      

4      

3学期      

7      

学校、学院举办的高水平学术报告      



共   计   16     学时,   1    学分      

4.将《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学习纳入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采取在线学习或以慕课MOOC)的方式以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开前完成学习,否则不得进入论文阶段。  

七、专业实践(8学分)                                    

(一)专业实践的目标及方式  

通过实践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规范,具有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  

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具体要求参看附件6《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指南》。  

(1)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 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联系实践单位,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3) 由校外导师所在企业行业单位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4) 依托学校与外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5) 校内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专题研究等。  

(二)专业实践的组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于第2学习单元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审批表》(附件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附件2)、《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表》(附件3)、《三方安全协议》(附件5)。第2学习单元结束即进入集中专业实践阶段,时间为半年,专业实践可与课题研究可交叉进行。  

(三)专业实践的考核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填写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报告》(附件4),报告应有一定的深度、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该报告于开题前完成,特殊情况的最迟不得超过第三学期末上交且要预先提供情况说明并得到许可,同时上交的还有专业实践工作日志(本日志考核在附件4中综合打分栏权重30%)。学院按照《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指南》进行考核。  

为了给机械工程领域相关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提供一个客观评价标准,并推进国际技术资格互认、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组织在校研究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中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Accreditation & Certification for Mechanical Engineers,简称ACME)或相关专业资质认证工作。通过认证的专业实践成绩从优。  

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八、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等。  

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具备相应的技术要求和较充足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论文可以采用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  

1.论文选题  

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有一定技术难度,论文内容与专业实践内容不能雷同,能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能体现作者的知识更新、工程应用中的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新产品、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新应用软件的研制与开发。  

3)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4)基础性应用研究或预研项目。  

5)工程设计与实施项目。  

6)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7)企业的标准化项目。  

2.论文形式和基本评价要求  

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研究类学位论文,如应用研究论文,也可以是设计类和产品开发类论文,如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等,还可以是软科学论文,如产品(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工程(工艺)设计、应用(包括技术改造方案)研究、试验研究、工程/项目管理或规划、调研报告等。  

产品研发:是指来源于机械领域生产实际的新产品研发、关键部件研发,以及对国内外先进产品的引进消化再研发,包括各种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内容包括绪论、研发理论及分析、实施与性能测试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设计:是指综合通用机械工程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技术经济、人文和环保知识,对具有较高技术学校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装备及其工艺等问题从事的设计。设计方案科学合理、数据准确,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符合技术经济、环保和法律要求;内容包括绪论、设计报告、总结及必要的附件,可以是工程图纸、工程技术方案、工艺方案等等,可以用文字、图纸、表格、模型等表述。  

应用研究:是指直接来源于机械工程实际问题或具有明确的机械工程应用背景,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应用性研究。内容包括绪论、研究与分析、应用和检验及总结等部分。  

工程与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指机械领域一次性大型复杂工程任务的管理,研究的问题可以涉及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或者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也可以是企事业项目化管理、项目组合管理或多项目管理问题。工程管理是指以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工程任务,可以研究机械工程的各职能管理问题,也可以涉及机械工程的各方面技术管理问题等,内容包括绪论、理论方法综述、解决方案设计、案例分析或有效性分析及总结等部分;要求就本领域工程与项目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对国内外解决该类同题的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方法及相关领域的方法进行分析、选择或必要的改进。对该类同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设计,并对该解决方案进行案例分析和验证,或进行有效性和可行性分析。  

调研报告:是指对机械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和技术命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本质,找出规律,给出结论,并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解决方案。包括绪论、调研方法、资料和数据分析、对策或建议及总结等部分。既要对被调研对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又要调研该命题的内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  

3.开题报告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1520年中的3060篇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其中必须有一名企业专家)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附件8:《安徽工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工作计划表》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4.预答辩与中期考核与分流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与中期考核与分流。考核按正常毕业、延期毕业和终止学业处理。具体见《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实施办法》。  

5.论文内容与撰写要求  

学位论文要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足够的工作量,对所研究课题应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生产工艺、指导工程实践等方面中的12个方面上提出一定的新见解。论文研究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以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字数一般为23万字。学位论文原则上应包括如下组成部分:封面——题目、作者、校内外导师等信息;中英文摘要、关键词;诚信与知识产权声明;论文主体部分(含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等)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如成果证书、设计方案、设计说明、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发表论文等)致谢。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附件9《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九、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一)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的情况;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二)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具体要求参照《安徽工业大学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实施细则(暂行)》进行。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三)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须由5~7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其中至少有1同行专家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应有相关的企业专家参加。  

硕士论文实行审制。完整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同意后送学院进行预审查,论文需通过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具体标准和流程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相似度检测相关规定》执行。通过检测的论文由研究生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论文评审,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学院、导师、申请人通过研究生院“论文评阅”系统查看评阅意见评分。  

学位论文评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阅实施细则》执行。学位论文修改的具体规定按照《安徽工业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时间的相关规定》。  

申请答辩前,要求学位申请者须以“安徽工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及本人为第一作者(或本人为除导师外的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录用待发表)1篇以上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会议论文;或拥有排名前三(本人或导师排名第一)的发明专利(含已申请受理);或参与导师课题受到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申报书需有署名);或参与导师出版专著,有署名并撰写五万字以上。  

根据《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但未达到授予硕士学位要求,德体合格,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修完所需学分,但未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未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者,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建议,研究生可在结业、毕业离校半年之后至一年以内,回校申请答辩一次,答辩通过者,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但学满一年以上者,准予肄业并发给肄业证书;不满一年者,发给学习证明。  

十、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论文预答辩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全日制(2.5年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考核方式      

1      

文献综述(网上提交)      

3学期初      

导师及各学科点      

2      

开题报告(网上提交)      

3学期初      

导师及各学科点      

3      

论文工作      

35学期      

导师或导师组      

4      

集中专业实践考核      

2学期末      

院实践考核小组      

5      

论文中期检查(网上提交)      

4学期中期      

院中期考核小组      

6      

论文外审前预答辩和论文修改      

5学期期初      

导师或导师组、学科点      

7      

重复度检测      

5学期9      

学院、研究生院      

8      

论文送审和修改      

5学期10      

学院、研究生院      

9      

论文正式答辩前的预答辩      

5学期11      

导师或导师组      

10      

论文答辩和完善      

5学期11      

答辩委员会、院学位委员会      

成果要求:答辩前必须提供相应的项目设计(产品开发)的技术报告(有委托开发的企业证明)、发表学术论文、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等的相关材料供审查      

 

非全日制(3年制)专业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考核方式      

1      

文献综述(网上提交)      

3学期中期      

导师及各学科点      

2      

开题报告(网上提交)      

3学期中期      

导师及各学科点      

3      

论文工作      

36学期      

导师或导师组      

4      

专业实践考核      

2或第3学期      

院实践考核小组      

5      

论文中期检查(网上提交)      

5学期中期      

院中期考核小组      

6      

论文外审前预答辩和论文修改      

6学期期初      

导师或导师组、学科点      

7      

重复度检测      

6学期3      

学院、研究生院      

8      

论文送审和修改      

6学期4      

学院、研究生院      

9      

论文正式答辩前的预答辩      

6学期5      

导师或导师组      

10      

论文答辩和完善      

6学期5      

答辩委员会、院学位委员会      

成果要求:答辩前必须提供相应的项目设计(产品开发)的技术报告(有委托开发的企业证明)、发表学术论文、软件著作权或发明专利等的相关材料供审查      

 

 

附:  

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部分参考期刊如下,其它未列入期刊由各方向指导教师确定。  

[1]. 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11-20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科学出版社,2010.11  

[2]. 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加工,(美)Mohamed Gad-el-Hak编,张海霞 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机械优化设计方法,陈立周,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4]. 断裂力学,张晓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 金属切削原理,庞丽君,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6]. 最优控制理论,王朝珠,科学出版社,2003  

[7]. 实用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孙志礼,科学出版社,2003  

[8]. 现代仪器分析,袁存光,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9]. 高级人工智能,史忠植,科学出版社,2011  

[10]. 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郭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 机械振动,吴天行,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2]. 现代制造系统,李忠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13]. 汽车系统动力学及集成控制,陈无畏 等著,科学出版社,2014  

[14]. 纯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设计基础(原书第2版),IQBAL HUSAIN(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5]. 机械故障诊断学,钟秉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 粘性流体力学,朱克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7].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吴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8]. 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李惠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9]. 现代设计方法梅顺齐何雪明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0]. 机械可靠性设计刘混举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1]. 最优化方法何坚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2]. 现代智能算法理论及应用黄席樾科学出版社,2005  

[23]. 系统建模与仿真齐欢,王小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4]. 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李杰倪军王安正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5]. 中国智能制造绿皮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部分参考期刊如下,其它未列入期刊由各方向指导教师确定。  

(一)中文期刊  

[1]. 机械工程学报  

[2]. 中国机械工程  

[3].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  

[4]. 机械科学与技术  

[5]. 东北大学学报  

[6]. 振动工程学报  

[7].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8]. 机械设计  

[9]. 机械传动  

[10]. 机器人    

[11]. 机械工程材料  

[12]. 机械设计与研究  

[13]. 起重运输机械  

[14].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5]. 流体机械  

[16]. 摩擦学学报  

[17]. 制造业自动化  

[18]. 机械设计与制造  

[19]. 农业机械学报  

[20]. 液压与气动  

[2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2]. 工程图学学报  

[23]. 振动、测试与诊断  

[24]. 机床与液压  

(二)外文期刊  

[1].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2]. ASME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4]. 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6].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9].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  

[1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Automation and Systems  

[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14]. 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15]. Journal of Machinery Manufacture and Reliability  

[16].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18]. 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19].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20]. Production Engineering  

[21]. Computer-Aided Design  

[22]. Journal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23].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 Manufacture  

[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7].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2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  

[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  

[31]. Autonomous Robots  

[32].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33].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