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01)
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代 码:0852
一、学科介绍
机械工程学科是机械和制造科学领域的一级学科。机械学是对各类机械产品进行功能综合、定量描述以及性能控制的基础技术科学,研究机械系统的特性,试图应用机械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发展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机械仿生学、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传动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等。制造科学主要研究高效、低耗、智能地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提升客户价值的产品所涉及的各种制造理论、方法、技术、工艺、装备与系统等,包括零件成形制造、零件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微/纳机械系统、绿色制造等。
机械工程学科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1978年开始招收冶金机械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2014年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本学科1991年开始与东北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000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点授予权,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等3个硕士学位点授予权,于2006年、2009年分别获得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201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建设支撑学科。2008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设有“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拥有安徽省冶金装备制造基地、安徽省数控开发与推广中心、机械工程研究所、现代设计方法研究所、设备故障诊断研究所,拥有机器人及先进制造技术、机电液系统设计、<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研究3个安徽工业大学优秀校级创新团队。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同时,结合冶金行业,承担了80余项马钢、宝钢、梅钢等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3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二、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承担相关科学研究、专门技术开发或工程管理工作,成为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毕业后能从事机电产品研发、制造与控制、科技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
三、专业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1、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2、了解本学科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包括相关的数学物理知识、人文社科知识)、专业知识(包括:现代设计类、制造工艺装备及其自动化类、设备控制类、检测试验评价类、企业管理类等)以及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
3、 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规范,具有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
4、 具有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5、 具有独立从事某一方向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的能力,能胜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工作。
6、 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胜任高层次的工程管理工作。
7、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领域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及撰写论文摘要。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1.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为半年,允许研究生在某些情况下经审批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总年限一般不得超过4年。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人员的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2.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录取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一年的专业实践(8学分),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实践不低于半年)。在职攻读的课程学习采用“进校不离岗”的半脱产方式,到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3.全日制学位论文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实习单位完成,时间为1年左右。在职攻读的学位论文在本单位完成,时间规定为1.5年,最长不超过3年。
4. 实行双导师制,优先鼓励方向团队指导,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研究方向
_ 01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_ 02振动控制与设备诊断
_ 03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_ 04机械CAD/CAE/CAM
_ 05设备管理与施工组织
六、课程设置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修满28学分,其中学位课13学分(含专业课2门)、非学位课不少于7学分(含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检索2门课必修2学分、创新学术讲座1学分)、专业实践8学分。
在职工程硕士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修满26学分,其中学位课12学分(含专业课2门)、非学位课不少于14学分(含知识产权基础、信息检索2门课必修2学分,专业选修课共6门)。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1)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实验或上机
|
开课单元
|
学位课程(不少于13学分)
|
1
|
301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
1
|
2
|
30100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
1
|
3
|
3010011
|
工程硕士英语读写与翻译
|
2
|
60
|
|
1
|
4
|
3010012
|
工程硕士情景交流英语
|
1
|
30
|
|
1
|
5
|
3010013
|
高等工程数学
|
3
|
60
|
|
1
|
6
|
0040006
|
数字化设计
|
2
|
36
|
8(上机)
|
2
|
7
|
0040010
|
机械故障诊断学
|
2
|
36
|
|
2
|
学位课程合计
|
13
|
276
|
|
|
非学位选修课程(不少于7学分)
|
1
|
0040008
|
有限单元法及应用(ANSYS)
|
2
|
36
|
18(上机)
|
2
|
2
|
0040002
|
机器人学
|
2
|
36
|
4(实验)
|
2
|
3
|
0040007
|
先进制造技术
|
2
|
36
|
|
2
|
4
|
0040009
|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ADAMAS)
|
2
|
36
|
16(上机)
|
2
|
5
|
0040024
|
创新学术讲座
|
1
|
16
|
|
第二学年
(必修)
|
6
|
3010014
|
知识产权基础
|
1
|
20
|
|
1(必修)
|
7
|
3010015
|
信息检索
|
1
|
20
|
|
1(必修)
|
非学位课程合计
|
11
|
200
|
|
|
专业实践
|
1
|
0040025
|
专业实践
|
8
|
|
144
|
必修
|
补修
课程
|
1
|
|
机械设计
|
|
|
72
|
1
|
2
|
|
工程力学
|
|
|
80
|
2
|
补修课程合计
|
|
152
|
|
|
注:1.单元1——第一学期1-10周,单元2——第一学期11-20周。
2.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或通过托福考试要求(写作18、口语18、听力14、阅读19,总分77以上)或者通过雅思要求(6.5以上)的可免修英语,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研究生英语课程90学时中包含20学时的4、6级考前辅导。
4.创新学术讲座:创新学术讲座为16学时以上,1学分,每次讲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学时左右。跟随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生听取。
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课,分别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取得相应学分。缺席一次以上(含一次)者,必须重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创新学术讲座的具体安排如下表(选听其中的至少五次):
序号
|
题 目
|
学 时
|
时 间
|
1
|
现代轧制技术
|
4
|
第2学年
|
2
|
机电液系统
|
4
|
第2学年
|
3
|
力学与工程研究前沿与方法
|
4
|
第2学年
|
4
|
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
|
4
|
第2学年
|
5
|
数值模拟与计算机仿真
|
4
|
第2学年
|
6
|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
4
|
第2学年
|
7
|
机械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检测
|
4
|
第2学年
|
8
|
科技论文写作
|
4
|
第2学年
|
9
|
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
4
|
第2学年
|
10
|
物流自动化
|
4
|
第2学年
|
11
|
中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必修)
|
4
|
第2学年
|
12
|
其他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学术报告(校园网有学术报告通知的参加一次算一次)
|
|
第2学年
|
(2) 在职非脱产机械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实验或上机
|
开课单元
|
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
|
1
|
3010016
|
自然辩证法
|
2
|
46
|
|
1
|
2
|
3010017
|
工程硕士英语1
|
1.5
|
45
|
|
1
|
3
|
3010018
|
工程硕士英语2
|
1.5
|
45
|
|
2
|
4
|
3010013
|
高等工程数学
|
3
|
60
|
|
1
|
5
|
0040006
|
数字化设计
|
2
|
36
|
8(上机)
|
2
|
6
|
0040010
|
机械故障诊断学
|
2
|
36
|
|
2
|
学位课程合计
|
12
|
268
|
|
|
非学位选修课程(不低于14学分)
|
1
|
0040008
|
有限单元法及应用(ANSYS)
|
2
|
36
|
18(上机)
|
2
|
2
|
0040002
|
机器人学
|
2
|
36
|
4(实验)
|
2
|
3
|
0040026
|
机电控制系统
|
2
|
36
|
|
3
|
4
|
0040007
|
先进制造技术
|
2
|
36
|
|
3
|
5
|
0040027
|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
2
|
36
|
|
3
|
6
|
0040009
|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ADAMS)
|
2
|
36
|
16(上机)
|
3
|
7
|
3010014
|
知识产权基础
|
1
|
20
|
|
1必修
|
8
|
3010015
|
信息检索
|
1
|
20
|
|
1必修
|
非学位课程合计
|
14
|
256
|
|
|
注:1.单元1——第一学期1-10周,单元2——第一学期11-20周,单元3——第二学期1-10周。
七、专业实践(8学分)
(一)专业实践的目标及方式
通过实践达到:基本熟悉本行业工作流程和相关技术规范,具有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
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具体要求参看附件6:《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指南》。
(1) 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 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联系实践单位,导师做好指导工作。
(3) 由校外导师所在企业行业单位安排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4) 依托学校与外单位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业工作站, 由学校统一组织和选派学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5) 校内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专题研究等。
(二)专业实践的组织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于第2学习单元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并填写《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审批表》(附件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附件2)、《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计划表》(附件3)、《三方安全协议》(附件5)。第2学习单元结束即进入集中专业实践阶段,时间为半年,专业实践可与课题研究可交叉进行。
(三)专业实践的考核
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填写不少于3000~5000字的《安徽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报告》(附件4),报告应有一定的深度、独到的见解、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高效生产,该报告于开题前完成,特殊情况的最迟不得超过第三学期末上交且要预先提供情况说明并得到许可,同时上交的还有专业实践工作日志(本日志考核在附件4中综合打分栏权重30%)。学院工程硕士专业领域教育指导委员会按照《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专业实践指南》及进行考核。
为了给机械工程领域相关企业在人才选择上提供一个客观评价标准,并推进国际技术资格互认、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国际化。组织在校研究生参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开展的中国机械工程师资格认证(Accreditation & Certification for Mechanical Engineers,简称ACME)或相关专业资质认证工作。通过认证的专业实践成绩从优。
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八、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
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具有一定技术难度,论文内容与专业实践内容不能雷同,能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有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或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能体现作者的知识更新、工程应用中的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2.论文形式和基本评价要求
论文形式多种多样,如产品(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工程(工艺)设计、应用(包括技术改造方案)研究、试验研究、工程/项目管理或规划、调研报告、工程应用软件开发、机械技术标准或规范制定等。具体内容、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见附件7:《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15~20年中的30~60篇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2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其中必须有一名企业专家)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附件8:《安徽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工作计划表》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4. 预答辩与中期考核与分流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与中期考核与分流。考核按正常毕业、延期毕业和终止学业处理。具体见《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实施办法》。
5.论文内容与撰写要求
学位论文要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和足够的工作量,对所研究课题应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生产工艺、指导工程实践等方面中的1~2个方面上提出一定的新见解。论文研究要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机械工程领域基础理论以及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述规范,字数一般为2~3万字。学位论文原则上应包括如下组成部分:①封面——题目、作者、校内外导师等信息;②中英文摘要、关键词;③诚信与知识产权声明;④论文主体部分(含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等);⑤参考文献;⑥必要的附录(如成果证书、设计方案、设计说明、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发表论文等);⑦致谢。
对于产品(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工程(工艺)设计、应用(包括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项目管理或规划、调研报告等五种不同类型的选题,其论文已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撰写要求见附件7:《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附件9《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6.论文评阅
(1)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企业实践、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等所有环节,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经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初审同意,认为其达到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后,方可送审。完整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同意后送学院进行预审查,论文需通过有关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测试,具体标准和流程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论文相似度检测相关规定》执行。通过检测的论文由研究生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论文评审,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评分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通知导师并转交申请人。
学位论文评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评阅实施细则》执行。学位论文修改的具体规定按照《安徽工业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时间的相关规定》执行。
若因特殊原因不能如期答辩者,必须在三个月前由本人和导师提出因故延期答辩申请,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延期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填写《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保密审批表》,学院及相关单位审核后报校研究生院审批备案。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学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2) 学位论文应聘请两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其中一位应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论文作者的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均不得作为论文评阅人。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及工程技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不同形式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指标参见附件7:《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
7.论文答辩
(1)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完成除学位论文以外的所有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授予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实施细则》或《安徽工业大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施细则》进行答辩申请并参与答辩。研究生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2)两位专家评阅均认为论文合格并同意答辩后,由学院组织论文答辩委员会,并举行学位论文公开答辩。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3)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7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3的同行专家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导师可以在正式答辩前组织进行论文的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由3~5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导师可以作为预答辩委员会的成员。
(4)答辩秘书负责协助组织论文评阅及答辩的相关工作。论文答辩委员名单及评阅人在答辩前应对申请者保密;申请者本人不得参加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织接待工作,也不得直接送论文及聘请书函。
(5)论文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四学期的第十四~十五周期间进行。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负责主持答辩会,论文答辩会应有记录。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标准,对论文的水平、答辩情况进行认真讨论、表决,做出是否同意通过论文答辩的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获全体答辩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票数者方可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6)工程硕士学员申请硕士学位前要准备的材料见附件10:《工程硕士学员申请硕士学位需要出具的材料清单》。
根据《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完成各项培养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但未达到授予硕士学位要求,德体合格,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研究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照学校和所在学科、专业的要求,修完所需学分,但未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经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结业证书。未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者,根据答辩委员会的建议,研究生可在结业、毕业离校半年之后至一年以内,回校申请答辩一次,答辩通过者,换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以申请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但学满一年以上者,准予肄业并发给肄业证书;不满一年者,发给学习证明。
九.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二学期末暑假前专业实践结束时(即6月底),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论文预答辩与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
内 容
|
时间安排
|
考核方式
|
1
|
文献综述(近10年国内外文献)
|
第2学期末
|
导师或方向团队
|
2
|
开题报告(网上报研究生院)
|
第2学期末开题
第3学期9月初上报
|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
3
|
论文工作(至少半年在企业或实习单位完成)
|
第2学期末至4学期
|
导师或方向团队
|
4
|
论文中期检查(网上报研究生院)
|
第3学期末
|
方向团队
|
5
|
论文预答辩和论文修改(网上报研究生院)
|
第4学期4月
|
方向团队
|
6
|
论文内审,重复度检测
|
第4学期4月
|
导师、学院
|
7
|
论文送审和论文修改
|
第4学期5月
|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
8
|
论文答辩和论文完善
|
第4学期6月初
|
答辩委员会
|
注:此表适用于全日制专业硕士
序号
|
内 容
|
时间安排
|
考核方式
|
1
|
文献综述(近10年国内外文献)
|
第2学期末
|
导师或方向团队
|
2
|
开题报告(网上报研究生院)
|
第3学期末
|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
3
|
论文工作
|
第4至6学期
|
方向团队
|
4
|
论文审查
|
第6学期4月
|
方向团队
|
5
|
论文预答辩及论文修改
|
第6学期4月
|
方向团队
|
6
|
论文内审,重复度检测(网上报研究生院)
|
第6学期4月
|
导师、学院
|
7
|
论文送审和论文修改
|
第6学期5月
|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
8
|
论文答辩和论文完善
|
第6学期6月初
|
答辩委员会
|
注:此表适用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
附:
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萨博·伊.高等工程力学(上、下册).海洋出版社,1985.
2.张劲夫,秦卫阳.高等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04.
3.王敏中.高等弹性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惠彬.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应中,缪国平.高等流体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韩建友.高等机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童秉枢.机械CAD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梅顺齐,何雪明.现代设计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9.吴淼. 现代工程信号处理及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10.蔡自兴.机器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混举.机械可靠性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12.卢文祥,杜润生.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3.王田苗,丑武胜.机电控制基础理论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刘光复. 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5.王勖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6.张平格.液压传动与控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17.逯燕玲,戴红.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8.邵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9.吴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刘晓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1.李异河,丁问司,孙海平.液压与气动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2.任尊松.车辆系统动力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3.何坚勇.最优化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4.黄席樾.现代智能算法理论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5.
25.齐欢,王小平.系统建模与仿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一)中文期刊
1.机械工程学报
2.中国机械工程
3.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
4.机械科学与技术
5.东北大学学报
6.振动工程学报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8.机械设计
9.机械传动
10.机器人
11.机械工程材料
12.机械设计与研究
13.起重运输机械
14.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5.流体机械
16.摩擦学学报
17.制造业自动化
18.机械设计与制造
19.农业机械学报
20.液压与气动
2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2.工程图学学报
23.振动、测试与诊断
24.机床与液压
(二)外文期刊
1.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2.ASME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4.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6.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7.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9.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
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1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14.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15.Journal of Machinery Manufacture and Reliability
16.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18.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19.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20.Production Engineering
21.Computer-Aided Design